在当前娱乐圈中,部分明星将“抑郁症”作为炒作手段,不仅绑架了公众情绪,还让真正的心理疾病患者背负了“玉玉症”的调侃和污名化。这种流量闹剧导致大众对精神健康议题的信任崩塌。有观点认为,热搜并不能治疗疾病,法律问题亦非微博所能解决。公众的善意不应被如此消耗,共情也不应被过度透支。
8月15日,脱口秀演员的一段关于“明星抑郁症不挂号挂热搜”的言论引发了广泛讨论,人们开始关注部分明星占用公共舆论资源博取同情,而普通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却面临“病耻感”。在社交媒体全面审视和围猎的当下,年轻艺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,他们的心理健康风险更高。
观察者网文娱频道的文章指出,全球娱乐行业从业者都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。当艺人心理承受能力不足,一旦外在刺激超过其心理承受极限,就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。然而,对于艺人自曝有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,大多数人的反应首先是同情和遗憾,希望他们早日康复。
文章以马思纯、王嘉尔、热依扎、薛凯琪等艺人为例,指出他们通过积极治疗和回归演艺圈,为抑郁症去污名化、降低病耻感、促进社会正确看待心理疾病树立了典范。而某些艺人和网红却将情绪崩溃演变成高调的连续剧,不仅消耗了公众的善意,也削弱了心理健康议题的严肃性。
文章提到,赵露思在社交平台上大战经纪公司,其团队似乎将“抑郁症”转化为公关手段,不选择退网调养,而是开启直播,导致其一步步滑向口不择言的危险境地。与此同时,她的粉丝也在社交平台上攻击同行,形成了一种危险的煽动性言论。
文章还提到,赵露思的“助农”行为引发了争议,网友质疑其打着“助农”旗号为其朋友“带货”。这反映出部分艺人和网红在享受流量红利的同时,却觉得自己无辜清白,将批评归咎于“阴谋”。
文章最后强调,公众人物的失当言行不应被简单地归咎于“生病”,这种纵容的论调不仅无助于病情改善,还可能加剧社会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误解。公共讨论的空间不应被资本化的“发疯经济学”挤占,公众的同情也不应被表演型卖惨透支。